養生保健 | 2023-05-29

[養生保健] 古今坐月子大不同 及時進補可調理身體

文章分享

俗語說「女人生仔如同半隻脚踏入鬼門關」,正因為風險高、損耗大,自古以來「坐月子」都是婦女生育後必不可少的一環。一般來說,坐月子是指婦女生產後需花一個月(順產)至一個半月(剖腹產)的時間進行休養,其習俗可以追溯至西漢《禮記內則》,稱之為“月內”,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可為產後必要儀式之一。若從現代社會學和醫學角度來看,坐月子其實就是一個協助產婦順利渡過人生「生理及心理」轉折的關鍵時期。


在古代,傳宗接代可謂父系社會的頭等大事,從漢朝起,中醫對女性懷胎、分娩、產後均有明顯的調養建議和禁忌規範。例如,漢代建議孕婦常服「當歸散」(功用是養血健脾,清熱安胎);南朝時主張懷孕七個月應服用以丹參、人參、當歸等調製而成的「丹參膏」來幫助順產,但北齊則主張「丹參膏」過於滑利,應待十月足月時再吃;時至唐代,中醫們也主張跟隨北齊的做法。


此外,古書有云:「若末盈月,不宜多語、驚恐、憂惶、哭泣、思慮、強起離床行動」,剛生產後的婦女。其氣血兩虧,抵抗力變弱則容易感染,調理不當更會影響身體之根本。「遮圍四壁,使無孔隙,免被賊風」則是指產婦分娩後,其所處之環境要門窗緊閉,不要留縫。原因是古代的生活環境不同於現代,居所大多緊挨著茅廁,還有家禽,到處都是排泄物,充滿著細菌及臭味。至於「及不避風寒、脫衣洗浴、或冷水洗濯」便是指產婦分娩後不要脫衣洗浴,或用冷水洗漱,避免遭受風寒(意指感冒)。古代醫療條件不及現代,小小一場風寒也可致命,基於產後婦女極之虛弱,即便是用熱水洗漱也不能保證不感冒,因而有此習俗。


時至今日,婦女坐月子的概念雖大同小異,但也有些「禁忌」是被視為沒必要了。


例如:「坐月期間最好多躺多坐、少活動」,這可以減低婦女的氣血損耗,但在現化醫學的角度,這其實是不健康的。由於懷孕期間,女性腹部必要長期承受嬰兒的重量,其腹部筋膜會變得鬆弛,加上分娩時骨盆被撐開,連接骨盆的韌帶也會鬆弛。而產後適量的活動,則能修復鬆弛的筋脈,以及活躍血液的流動。


此外,「坐月不能沾水,不能洗澡洗頭」,這是因為古代女性的頭髮很長,洗澡洗頭時較為麻煩,需時也久,故此較易感染風寒。但現今社會,洗澡洗頭已非難事,浴室可以有暖氣,洗髮後也可以立刻用吹風機(暖風)吹乾頭髮,而且產後婦女保持個人衛生也是十分重要的。當然,如果真的不敢洗澡洗頭,也可用薑水抹身,有袪風散寒的作用。


不過在現今社會,不少已婚婦女都不是全職主婦,生育後過完產假就必需馬上回到工作崗位,在沒有幫手的情況下,既要照顧初生嬰兒,還要趕上工作進度,又怎會有時間照料自己的身體。因此,鴻福堂的「懷孕坐月套裝」可算是現代新手媽媽的福袋,裡面包括有不同類型的常溫自家湯,有調氣活血用的「巴戟杜仲黑豆鹿筋豬腱湯」;有滋陰養顏用的「遼參海龍海馬瑤柱姬松茸雞湯」;有補氣補虛用的「椰子紅棗雞湯」,有提神補虛用的「有機滴雞精」,以及坐月子必備的「豬腳薑」和「雞煮酒」等,全部都是輕鬆加熱就可以食用,完全不費時費力,畢竟一個身心健康的母親才是幼兒最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