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文庫 | 2021-03-26

[主題FUN釋] 說說香港的「涼茶故事」

文章分享

說說香港的「涼茶故事」


涼茶不僅在嶺南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在香港,涼茶亦有近百年的歷史。因香港同樣地處南方,而且更近海,更潮濕溫曖,當然亦感受到「濕熱」的困擾。因此,「涼茶」在香港的發展史上,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港開埠時,有不少苦力,在戶外工作,風吹日曬雨淋,很容易就患上感冒及燥熱症狀。中草藥煎煮而成的「涼茶」,擔當了防病治病的責任;當年不少人要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這些「豬仔」(苦力)要幾個月才到美國,涼茶就是船上的醫療設施,根據政府資料,1869年的殖民地政府憲報甚至列明,每隻從香港漂洋過海的「豬仔船」,隨船一定要載備煲廿四味的中草藥,且清楚規定中草藥數量要與船上人數成一個特定的比例,否則便屬違法。

1950年代以前的香港,西醫並不流行,且診金又不便宜,香港一般家庭都備有瓦煲,瓦煲的職責當然是煲涼茶喇!一段很長的時期,香港的媽咪就靠「涼茶」保守了全家的健康,所以說涼茶在香港的發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涼茶舖在香港已有近百年歷史,當時的涼茶舖又叫「醫館」,有兼賣中藥及生草藥,亦為客人「執藥」,誠如專為升斗市民而設的「醫館」。但講到涼茶舖的興起,又有一段故事。話說到了五十年代,不少內地人開始遷移本港,他們當中不少是單身男士,孤家寡人,遇有頭暈身熱,都習慣飲用具藥療效果的苦味涼茶,所以,那時涼茶又叫「寡佬茶」。有需要自然有供應,因此涼茶舖逐漸興旺起來,發展至成行成市。

二次世界大戰前,每碗涼茶賣一仙,戰後初期升到每碗五仙,到了五十年代,涼茶每碗已售一角。年輕一輩很難想象,香港涼茶舖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期最盛行的時候,可以用「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去形容,一條街分分鐘有三四間涼茶舖。

那個時代社會未發展,生活亦很艱苦,並沒有太多的娛樂,一般市民只靠聽收音機及有線廣播消譴時光。而當時的涼茶舖,多設有收音機及有線廣播「麗的呼聲」,小市民只須花費一兩角,喝碗涼茶,便可在涼茶舖裡慢慢享受,收聽故事或特備的粵曲節目;街坊聚在一起,歇暑抖涼,閒話家常,便可消磨一個晚上。涼茶舖就似街坊的社區會堂,因此,到涼茶舖喝涼茶便成了一種生活調劑和情趣。到了62年,有了麗的電視台,不少涼茶舖都裝置電視,吸引街坊入內觀看,涼茶舖又變成了迷你戲院,最有趣的是這些服務會同消費掛鈎,飲一杯涼茶只能觀看一段時間,到時便熄機,想要繼續觀看,就要再飲多碗涼茶。此情此景,一直維持到60年代後期免收費的電視啟播。有些涼茶舖內還擺放舊式點唱機,投幣就可任意揀選幾十支受歡迎的流行曲,吸引了一批喜歡聽歌的青少年到來光顧。可見「涼茶」曾經在港人的往昔生活中有過多麼大的影響。當年「涼茶舖」簡直是香港經濟的「溫度計」。涼茶舖的興旺,是當時特定的經濟環境的結果,經濟條件差,市民連上茶樓都負擔不起,造就了涼茶舖受歡迎。同樣地,到了70年代,涼茶舖的式微,亦都記載了香港發展的關鍵歷史。

70年代起,香港經濟起飛,工商初具規模,出口年年增長。接受西方事物漸多,香港人開始崇洋,娛樂事業漸趨多元和普及。當時最潮的玩意是玩保齡球、跳新潮舞,到歌舞廳聽時代曲之類。到了70年代中期,市民到涼茶舖收聽電台節目和點唱聽歌這些玩意已開始式微,經濟條件的改善,市民家中大多有了自己的電視機,再不用靠到涼茶舖灌涼茶睇節目。與此同時,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西醫西藥亦普及起來,新一代覺得涼茶老套陳舊,有病梗係去睇西醫,針藥快捷便利,又唔使飲苦茶。生活和經濟條件的改善,西方醫藥的衝擊,涼茶舖終在70年代隨著香港經濟的起飛而式微,不敵西醫西藥的興起,歸於平淡。

涼茶舖歸於沉寂,再不復一條街三四間涼茶舖的盛況,幾家老字號各據一隅,小本經營的涼茶舖插逢生存,此情此景一直維持了頗長的一段時間。情況直至八十年代末才出現了轉變。自此,涼茶業又有了一番新景象。八十年代末期,鬧市中出現了打破傳統、豪華裝修、極具規模的涼茶舖。先是沙田、大圍,然後是繁忙的彌敦道、尖沙咀加連威老道、佐敦道裕華國貨旁、銅鑼灣利園山道…一間接著一間。金漆燈箱招牌,古色古香的酸枝枱櫈,亮麗的陶製售賣涼茶大葫蘆,觸目的盛載龜苓膏大圓銅鼎…,給涼茶這古老行業舉起了新的令旗,喚醒了中年的一代,重溫涼茶的甘苦;教育了年輕的一輩,以涼茶作保健;寬敞、明亮的極具中國大府第的新式裝修,亦令中產、白領飲涼茶時有了一處從容逗留的地方。曾經一段時期,龜苓膏風靡一時,除了龜苓膏外,還有冰糖雪蛤膏亦大行其道。廿四味、銀菊露、火麻仁成了涼茶的名詞。

現在的涼茶舖形象上作出徹底改變。以往的金漆招牌,酸枝傢俬等極具中國大府第氣派的陳設已不復見,換成富時代感,清新自然的年輕形象。除形象上的改變外,是經營模式上的突破。涼茶舖除了開到入地鐵站,亦用現代化管理的概念,統一員工制服、培訓員工專業服務態度,體現「顧客至上,服務第一」的現代理念,更加重要的是著重中醫藥文化及產品專業知識的培訓;並且聘請政府註冊的中醫師,擔任產品的中醫藥顧問及參與員工培訓工作,用更專業的態度,去將傳統的涼茶文化發揚光大。涼茶業其中一個突破是引入「藥食同源」的概念,令中醫的養生保健在香港,不再局限在或苦或甘的涼茶層面,走入飲食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