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熱,伴隨梅雨季節,濕熱天氣入侵體內,濕熱過重,導致脾胃、心肺功能不佳。此時,易有食慾下降、胸悶腹脹毛病、疲勞身困等,中醫俗稱「苦夏」。現代醫學也證實,溫度、濕度升高,罹患濕疹、腸胃炎等感染病機率也增加。因此夏天養生宜重養心、養脾。
中醫針對常見4種夏季病會這樣保養:
1. 腸胃疾病濕熱環境下,細菌病毒孳生快速,食物若沒貯存好便容易腐敗,造成食物中毒。過去認為夏天有「毒氣」,其實不完全是真的毒,而是因為東西容易壞,70%食物中毒發生在夏季。飲食不潔,易造成腸胃炎、腹瀉。除了外在濕氣,因天熱而吃太多冰冷食物,也會造成脾氣虛:脾主運化水濕,脾氣虛會造成消化不良、肚子腹脹、腹瀉。
如何改善:
多吃補脾胃食物:宜食補脾胃、除濕氣的食物,如豬肚、鯧魚、白帶魚、薏仁、蠶豆、鮑菇、金針菇、番薯、芋頭等食材。
避免寒涼食物:瓜果類,如西瓜、甜瓜、苦瓜等。雖然瓜類可以解暑,但脾胃不好的人不宜大量食用。
自煮蓮藕粥:蓮藕加米同煮,熟後食用,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
2. 皮膚問題濕氣會使皮膚油脂分泌過盛,所以夏日青春痘、面皰也易發生。若是脾不好,運化濕氣差,內在的濕夾雜外在的濕,也會讓濕疹、汗皰疹易發作。
如何改善:
穿透氣衣物:夏季衣服宜透氣通風,穿著可以吸汗的材質為佳,夏季出汗多時可以快速吸汗,避免汗出吹風。若流汗過多,應隨時更換衣物。
避免過度曝曬太陽:有流汗就要馬上把汗擦掉,也避免在太陽底下待太久。
清熱雙花茶:金銀花9克、蒲公英9克、甘草3克。加水800cc,煮沸滾30分鐘後,過濾取汁飲用。皮膚症狀改善就要停飲。
3. 熱感冒夏季的氣候特點以熱和濕為主,感冒類型多為暑熱型和暑濕型感冒。這種感冒多半是為了解暑喝冷飲、吹很強冷氣,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導致。暑熱型感冒多以熱為特點,發熱、不喜歡風寒、汗出但熱不退。由於出汗過多或發汗過多,易損傷津液,耗散心氣,出現氣短、神疲、乏力、心煩、口渴等症狀。暑濕型感冒特點是會感覺發熱,但沒有畏冷的感覺,較不容易好。
如何改善:
補充黑糖鹽水:用3克海鹽、10克黑糖,放入600cc溫水中拌開,可依據個人喜好再加入一點新鮮檸檬汁或柳橙汁,對預防夏季感冒有幫助。
桑菊醒腦茶:菊花12克、桑葉12克、甘草3克,加1000cc水煮開,過濾取汁飲用,可改善暑熱型感冒。
薄荷茅根飲:薄荷3克、菊花12克、白茅根20克。菊花、白茅根加1000cc水煮開,再放入薄荷燜3分鐘,去渣放涼飲用,可改善暑濕型感冒。
※提醒:兩道茶飲,腹瀉、手腳冷、老人、孕婦、經期不宜飲用。
4. 疲憊煩悶外在熱氣、濕氣夾雜,暑濕容易造成頭重、肩膀僵硬、沒精神等;到了夜晚則容易睡不好,容易有火氣,導致嘴巴乾、破。
如何改善:
多吃養心脾食物:酸味食物,如番茄、檸檬、葡萄、鳳梨、奇異果能斂汗、祛濕,可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另一類是補心養血的食物,如豬心、紅豆等。
運動調暢氣血:避開很熱時運動,宜透過快走、太極拳活動筋骨,調暢氣血,養護陽氣。運動要循序漸進,嚴格控制運動量,不要過度疲勞。中午天氣太熱時不要運動,以免汗出太過而中暑。
生脈消暑飲:人參12克、麥門冬12克、五味子3克、枸杞3克。藥材洗淨,放入濾袋,置入電鍋,內鍋放1000cc水,外鍋兩杯半的水,熬煮完畢,宜溫服或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