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專欄 | 2023-11-29

[品牌故事] 金菊緣

文章分享

原來老夫子都做過飲食KOL?在上個世紀,老夫子曾經替香港本地老字號臘味店「金菊園」做過KOL,這間曾經享負盛名的臘味店,於九七光榮結業。第四代後人經長輩的鼓勵下(如著名食評家莫天賜和著名音樂人黎小田),承傳祖業,機緣巧合下重開了「金菊緣」,將老香港味道的臘腸帶回到香港人面前,一份本地製作的手工臘腸,包含了無限的心意在裡面。


香港城市急速變遷,傳統的百年老字號,如今已經買少見少。提起「金菊園」這個品牌,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香港本地老字號的臘味店,在上個世紀,曾經是香港臘味業界的領航者。


於 1997 年光榮結業的臘味老字號金菊園,是順德人黎君於 1924 年在廣州海珠路創立;現今的海珠路仍是很出名的食物街。50 年代黎家舉家移民到港,將金菊園也一併帶到來這片土地。第二代傳人黎坤將金菊園總店設於皇后大道中,其後擴展至上環永樂街、旺角彌敦道也有過分店,全盛時期,有過七間分店。這個臘味老字號店,一代傳一代,一共傳承了三代人。


提到金菊園,其古法炮製的臘味,包括金華火腿、鴨腎、臘肉、臘鴨等曾經吸引無數食客,被譽為富貴臘味的「金銀膶」更是金菊園的招牌,名人如鄧肇堅爵士、食家唯靈都曾是店內常客。


過時過節,金菊園外總是門庭若市。金菊園作為其中一個昔日香港的地標,其招牌曾經在電影《葉問》的畫面出現過,甚至記錄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龍全境,也曾列出過金菊園,可見這家臘味店在香港歷史重佔有過的份量與輕重。惟九七之後,由於股東紛紛移民,香港的業務結束,這間屹立香港 73 年的老字號,就此別過一眾顧客。


留了在香港的黎家,在金菊園結業之後,仍留下了一群老師傅,每年為他們製作少量臘腸,送給親朋戚友。作為第四代後人的黎曉靈,在那一段時間,心裡希望終有一天能將這份味道重現在香港人面前。


疫情之年,香港人的日子過得不容易,能夠聚首一堂吃飯,已是難得的時刻。在這個背景下,黎曉靈與金菊園老師傅的後人㩗手合作,開創新的品牌「金菊緣」,從「園」到「緣」,意味「血緣」之情的可貴,一家人能夠同檯吃飯,已是尋常的福氣。金菊緣沿用當年的配方,承傳老師傅製作,加上現今食物科技,重新製作蠟腸,全部在香港人手製造,延續記憶中的經典味道,也是在疫情之下,送給香港人的一份已經消逝的老味道,希望能將同枱食飯的福氣延伸到每一個家庭。


本地製作的臘腸在市面上已經買少見少,金菊緣堅持人手製作,每款臘腸均是嚴格揀選外國進口的豬肉製作,使用天然彈牙豬腸衣,用上的特級玫瑰露,亦是當年選用的品牌,以求將上個世紀的味道,能夠在今天重新呈現出來。另一方面,全人手製作的手工臘腸,沒有添加任何防腐,讓顧客可以安心食用。


從「金菊園」到「金菊緣」,一個金菊園創辦人的後人,一個金菊園老師傅的後人,在這個急速行進的大都市,將人情味保留下來,在疫情的艱難時勢下,把這份溫暖送給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