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FUN釋 | 2023-03-21

[主題FUN釋] 咪做大嘥鬼 港人丟棄食物多

文章分享

「咪做大嘥鬼,惜食為香港」 — 這句口號算是眾多政府宣傳廣告中最「上腦」的之一。根據過去聯合國環境署的報告顯示,全球每年浪費超過9.3億噸的食物,其中5.7億噸是來自家庭層面,即是全球每年每人平均浪費74公斤的食物,至於香港,每年每人浪費的食物更高達101公斤,為全球平均的1.36倍。依照美國疾控中心(CDC)每人每天吃最多2.6公斤食物的標準去換算,香港人均浪費的食物量足夠一個人吃超過38天。


報告也顯示了餐廳食店和超市商店的食物浪費數據,發現其中有17%的食物被傾倒;而在整個供應鏈當中,也同樣流失掉不少食物。以農作物為例,為了確保產品品質達標,當食物完成生產後,來自農場、批發市場、零售店鋪的蔬菜瓜果皆須經過多輪篩選,部分長相不美觀、形狀過於扭曲、大小不符預期,以及因運輸及存放不妥而有所損壞的食物,均會一律被淘汰,造成極大的糧食浪費。

食物浪費原因有兩個


第一,基於富裕社會物質豐盛,資源浪費問題必然跟消費行為息息相關,例如消費者因過量購買及囤積而導致食物過期;商家進貨過量導致商品過期、以及把包裝受損及賣相欠佳的商品下架丟棄等。


第二,市民大眾對於食物的可保存期限認知不足,未能清楚理解「有效期限」及「最佳食用期」之分別,而食品製造商為了保障消費者健康,通常會把產品保存期限設定得較為保守,這也間接導致許多食物被提早扔掉。


此外,廚餘的處理也是食物浪費問題之一。


根據統計,香港人丟棄最多的「垃圾」就是廚餘(每天丟棄約3,000公噸),佔都市固體廢物量的1/3。廚餘可分為三大類,分別為「可避免的廚餘」,指尚可食用卻被丟棄的食物(例如:麵包、蘋果、肉等);「或可避免的廚餘」、指只有部份人選擇食用的食物(例如:麵包皮、薯仔皮等);「不可避免的廚餘」,指不適合食用的食物(例如:骨頭、蛋殼、菠蘿皮等)。在香港,被送往堆填區的廚餘當中,絕大部份為「可避免的廚餘」。


為應對香港的廚餘問題,政府也發表及制訂了一系列的宣傳及管理廚餘策略,包括三大重點:「源頭減廢」(推行「惜食香港運動」,利用「大嘥鬼」作宣傳角色)、「食物捐贈」(鼓勵商戶向慈善機構等捐贈剩餘食物)、以及「廚餘收集」(把不能避免的廚餘盡量從源頭分類、回收再造並轉化為有用資源)。


為配合「減費」目標,自家ON!也把一些「最早到期日」將至,但品質未變的食品上架售賣,當中的產品種類也非常多樣,例如「皇室農場」泰國無激素雞胸軟骨、「日本の台所」野菜餃子、以及「拉麵說」泰式海鮮冬陰功拉麵等,價格也比原價更便宜,務求與消費者們一同加入「唔好嘥」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