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文庫 | 2023-09-25

[生活文化] 台灣「夜市美食」的歷史沿革

文章分享

台灣是香港人最常旅遊的地方之一,當中最吸引遊客的,莫過於價廉物美的「夜市美食」,以及各式各樣的小店餐廳。台灣之所以會成為美食天堂,其源由可以追溯至16世紀的原住民時期,其後的歷史變遷均點滴滲透進台灣人的飲食文化當中。


台灣的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族群,他們大致以粟、山芋、番薯、旱稻為主食,不同居住環境會產生不一樣的飲食習慣,例如靠山的人擅長打獵,靠海的人擅長捕魚,他們會把山豬或漁產,加入一些就近取得的食材,運用傳統水煮、燻烤、醃漬等方式,來製作各自的風味餐。


在17世紀,荷蘭和西班牙分別在台灣的西南部和西北部進行了殖民統治,他們引入了大量經濟作物,例如荷蘭豆、番茄、荔枝、芒果、青辣椒、甘蔗及稻米等。後來清治時期,閩南人帶來了閩南菜(口味清淡不膩,湯菜居多,注重刀工火候);客家人帶來了客家菜(多油鹽,以重口味菜色居多,目的是可搭配大量米飯食用,快速補充體力)。此外,還有藥膳,它是傳統中醫知識與烹調相互結合的飲食文化產物,「養生防老、陰陽互補、五行調和」等觀念在台灣人的飲食習慣裡根深柢固(包括夜市常有的藥膳排骨、四神湯等)。


接著的日治時期,讓生魚片、甜不辣、鐵板燒、日式便當、冷豆腐等日本料理和日式洋食,成為了台灣十分普遍的菜色。而再後來國民政府遷台,更是把大陸的八大菜系(包括京、魯、川、蘇、浙、閩、粵、湘)融進了台灣的日常飲食當中,例如:牛肉麵、豬油拌飯、烤紅薯、過水涼麵、蔥油餅、油條、包子饅頭、豆漿、米漿等等。


如果說台式料理是台灣的核心價值之一,而「夜市」就是台式料理的靈魂人物。


台灣夜市以小吃聞名,至少已經有兩百年歷史,一般都是在路邊設有「檯凳仔」可以就地享用,或是外賣帶走。根據台灣交通部觀光局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大約有300多個夜市分佈在全台各縣,當中最受歡迎的,包括有高雄六合夜市、台北士林夜市、宜蘭羅東夜市、臺南花園夜市和臺中逢甲夜市等。


美食作家葉怡蘭就曾在部落格文章〈台灣的滋味,是原味〉中寫道,「『小吃』,我始終很喜歡這個字眼:『小』這個字,包含了份量上的小、少,形式上的簡約、單純,動作上的快速、輕捷,價格上的平易、廉美,氣氛上的親切、隨性……台灣小吃之美、之獨特動處,單單這兩字裡,盡已囊括。」。


現在,在鴻福堂自家ON!也可以感受得到這份「快速」和「廉美」,多款由台灣品牌「品鮮」(專營台灣地道美食為主)出產的台式小吃可供選擇,例如:獨家配方製作的墨魚腐皮卷、澎湖直送的手工花枝鑲油條、超大份量且鮮嫩多汁的黃金脆皮雞腿捲、以及熟魷魚冰卷和韭菜魚餅等,絕對可以滿足你對夜市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