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否鍾情藝術,是收藏家還是門外漢,位於西九龍文化區的M+博物館,總會有你流連忘返的展館。這所無法一天就看完的博物館,除了展覽藏品豐富外,亦設想周到,不同年齡和背景人士,總能在館內找到心頭好。今次我們就精選了六大必看的展品,讓讀者在現場細味欣賞。
M+博物館是無法一天就看完的博物館。若你真的很趕時間,或不想錯過館內必看珍藏,我們精選了現正舉行的多個展覽中的精華,讓大家一飽眼福之餘,亦能在展覽中吸取美味的「精神食糧」,思考藝術與生活的無限可能性。
1. 曾灶財墨寶
M+地下大堂展廳現正舉行的「香港:此地彼方」,展期至2023年3月,訴說的正是我城的故事,尤其是自1960年代起的視覺文化。這個曾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都市,卻一直孕育出許多有才華的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和電影工作者,他們在時代的更迭之中,在街頭展示其創意和生命力,探索身分認同、歷史和社會變遷帶來的衝擊。其中必看的有又名「九龍皇帝」的曾灶財街頭書法,他的墨跡曾遍及全港,創作涵蓋裝置藝術,水墨,雕塑,繪畫,繪圖等。M+收藏了他在1994年至1997年間的 22 件作品,讓大家時光倒流,回到過去一睹九龍皇帝的風采。
2. 格雷格‧吉拉德的九龍城寨
「香港:此地彼方」的另一個精品,就是有關九龍城寨的影像。九龍城寨是一個無論在地圖還是在現實中均已消失的名字和地方,但它卻在許多藝術家的心目中長存,成為許多裝置、錄像、遊戲的題材。其中攝影師格雷格‧吉拉德( Greg Girard)在城寨拆卸前為其留影,捕捉了這個龍蛇混雜,卻又滲透著一股妖異魅力的地方的精髓。我們無法回到過去感受城寨風情,但至少在格雷格‧吉拉德的鏡頭下,仍可窺探這個秘境的迷人之處。
3. 耿建翌的《第二狀態》
M+的希克展廳,現正舉行「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展覽,搜羅了當代中國藝術舉足輕重的藝術品,並以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開創了一個新時代至今的歷程,用藝術的角度去探索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深遠改變。其中鎮館之寶是現居於杭州的當代中國藝術家耿建翌於1987年創作的《第二狀態》,此一組四幅單色油畫,呈現同一人大笑時面容變化的模樣,顯露四種不同的笑容。漆黑背景襯托的面容就像一張張面具,瀰漫了灰暗色調和疏離之感,既反映了耿建翌及其同輩藝術家的作風,同時批判現代化後的中國社會狀況。而描繪身份認同與周邊世界之間矛盾概念,也是耿建翌的作品最廣為人知的主題。
4. 黃永砅的《六走向的小轉盤》
在希克展廳中,有另一件有趣的裝置作品,由現居巴黎的黃永砯於1989年創作。六個走向轉盤從上到下、從小到大層疊起來,置於打開的長方皮箱之中。皮箱內附本作品影印圖像,從而注明每一轉盤如何決定創作一幅畫的各項元素。黃永砅在1980年代以多種機械裝置,以把個人創意和藝術加以區分,《六走向的小轉盤》是其中之一。他在作品中加裝輪盤、骰子,以及抽籤方式,提倡藝術創作應交託給機遇和自然。他既深受杜尚等歐洲藝術家的概念性創作手法影響,亦推崇佛教禪宗思想。而他將物品重新演繹成複雜而具挑釁性的裝置,也刺激觀眾重新審視近代史中的藝術及國民身份。
5. 東芝電飯煲
你沒看錯,電飯煲是藝術品,出得殿堂,入得廚房!在東展廳的「物件·空間·互動」展覽,正在展出逾五百件建構社會、塑造身分和想像未來的物件。這些物件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見證過去七十年來亞洲製造的物品如何形塑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生活方式。其中1955年由岩田義治設計師、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製造商的東芝電飯煲就是經典。有沒有想過,電飯煲問世之前,一名婦女一天有多少時間躲在廚房做飯?電飯煲的出現又如何改變女性的命運,甚至是令亞洲的勞動力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轉變?一個飯煲解決的不只是兩餐的問題,更是性格平等、經濟社會創新的新發明!
6. 「M+遊戲地景」
M+的展覽不只是在展館內,就連北天台花園也是一個有互動元素的展覽場地。「M+遊戲地景」是一個獨特的開放空間,其設計源自雕塑家兼設計師野口勇,包含其數件雕塑作品。這些設計糅合來自人類歷史與自然事物的形狀,既着重嬉戲玩樂,也顧及靈活變化,鼓勵觀衆在其中無拘無束地與雕塑自由互動,甚至可以隨意觸摸展品。這些遊玩雕塑鼓勵大家結合身體與想像力,嘗試動手動腳、爬上爬下,發掘耳目一新的感官體會。
目前M+博物館逢星期二至日免費開放,欲參觀者必須於網上預約。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