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文庫 | 2021-11-30

[生活文化] 港人過聖誕 今昔對比強烈

文章分享

港人過聖誕  今昔對比強烈


香港雖然基督信仰不強烈,但卻肯定是亞洲聖誕氣氛最濃烈的地方。璀璨的燈飾,報佳音的孩童,還有琳瑯滿目的禮物和聖誕大餐,讓人在寒冬之中仍感到暖意洋溢。


香港人過的聖誕節,可說是集基督宗教與商業於一身的節目。在西方,聖誕是與親人一起度過的佳節,大家聚首一堂,在聖誕樹下交換禮物;但在香港,聖誕就更為多元化,吃喝玩樂與報佳音等宗教活動共冶一爐。


由聖誕前夕至大除夕這段日子,去尖東和海港城看聖誕燈飾,已成為香港人的「習俗」。香港在約六十年代中期,就開始有聖誕燈飾出現,當時主要是中環的商廈和遮打道上有燈飾,要及至八十年代初,一個叫「東尖沙咀地產發展商聯會」的團體開始在尖東一些大廈上佈置燈飾,當時極為轟動,從此去尖東睇燈飾成了港人的時令節目。及至九十年代,海港城外開始有大型的聖誕裝置出現,吸引無數市民去留影,至今仍是聖誕打卡熱點。


除了燈飾,寄聖誕卡給親朋好友和交換禮物,也是聖誕的指定動作。對小孩子來說,最開心是鬥收得多聖誕卡,不少人的童年回憶也是一到12月份,每到放學回家,功課不做、卡通不看,也先要寫好聖誕卡給同學仔和心愛的老師。


而交換禮物當然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有很多規定和禮儀,最常見的是先定好要交換禮物的價格範圍,如200元以上500元以下之類,免得收到禮物覺得自己送的太好,別人也沒辦法負擔那麼高,搞得不開心。然後把禮物編號,或是做一個人名的籤筒,抽到什麼號碼或是哪個人名,就拿那份禮物。


不過現在交換禮物也進化到一個更環保的版本,叫做交換「聖誕廢物」,就是不買新的東西,而是把自己不需要但仍然有價值的東西送出來,讓物件有第二次生命和找到新主人,也為聖誕增添意義。


聖誕大餐是不少大人細路最期待的環節,平日即使如何慳儉的人,來到這天也願意大灑金錢大快朵頤。聖誕吃火雞的傳統可以追溯至亨利八世,是他決定將火雞作為節日的主食。至大英帝國發現新大陸(即美洲)後,便開始有大量火雞湧入英國,再加上愛德華七世讓吃火雞成為聖誕節的潮流,以及維多利亞女王重新開放與美國的貿易,吃火雞迅速在英國多個殖民地流行起來。


至於香港,據已故掌故專家吳昊的考究,早在五十年代,香港人已有在聖誕吃火雞的概念。當時津貼小學老師工資才80元月薪,五金技工54元左右,而去當時的著名西餐廳愛丁堡餐室吃一頓火雞大餐,有十道菜,當中包括燕窩雞蓉和石斑,可謂中西合璧,索價5.9元,所費不菲,但仍不少人願意在這更一擲千金;沒錢的家庭則會參加教會舉辦的平民版聖誕party,未必有石斑和火雞,但一樣可以大吃一頓,結尾還會有禮物,多是氣球、花哨之類,同樣開心。


時至今日,美酒佳餚處處的香港,火雞也許沒有以前的吸引力,聖誕大餐也變成更琳瑯滿目的聖誕自助餐,想食什麼都有。但也許我們更應趁聖誕佳節,不論有沒有信仰,也感恩親朋好友平平安安,食得是福。




網站圖片


七八十年代的燈飾 (網站圖片)


網站圖片